查看原文
其他

那些年《大公報》曾報道的開學日

大公文匯全媒體 大公文汇 2022-10-13

本文要點

如果要數香港天氣最差的九月一日,一九六二年必定上榜,那年「溫黛」襲港,全港學校停課。


開學了!莘莘學子經歷一個特別短的暑假,今日回歸校園。天文台預計,開學日陰晴時變,偶有雷暴,學生們要在「秋雨疫雲」下上學。如果要數香港天氣最差的九月一日,一九六二年必定上榜,那年「溫黛」襲港,全港學校停課,沙田、大埔一帶幾近摧毀。一九六二年九月一日起,連續幾日的《大公報》均有報道「溫黛」的兇猛。


颱風走了,加風又來,一九七二年九月一日,《大公報》報道了學費、書費、膳費、車費齊齊加價……當年今日,與大家細數那些年《大公報》曾報道的開學日。



大公報記者  陳淑瑩

「溫黛」襲港,大公報記者拍下小艇被吹上岸,擱在沙田火車站上。

1962年9月1日:溫黛襲港 開學日變停課日

  

據1962年9月1日《大公報》報道,「溫黛」來襲,香港在8月31日晚上10時50分懸掛七號風球,「溫黛」在9月1日中午掠過香港,版面還有手繪的風向圖。另有配稿提醒家長、學生,五號風球以上便會停課。

  

回顧香港颱風之最,「溫黛」必膺「風后」,當年風暴期間造成183人死亡,其中逾120人是遭風暴潮淹沒;而受傷人數達388人,108人失蹤,7.2萬人無家可歸。另外還有2053艘小型船隻失事、沉沒或被毀,是戰後吹襲香港最兇猛的颱風。

  

「溫黛」最接近香港時剛巧遇上漲潮,當日維港最高水位升至海圖基準以上3.96米,是自1954年有儀器紀錄以來最高。據說,當日在北角海旁政府柴倉附近,有工人目睹海浪有二十多呎高,一波一波的海浪像灰色的小山丘。


「溫黛」來得慢走得也慢,香港各區受災嚴重,碰巧天文大潮,岸邊損失更重。之後兩日,《大公報》繼續報道各區災情,還有一整版的圖輯展示颱風下的香港。

  

60年前還有五、六、七號風球

  

當年的風球信號原來還有五號、六號、七號。翻查資料,香港自1931年起至1972年,天文台以五號至八號分別代表來自西北、西南、東北或東南四個方向之烈風。而從1973年1月1日開始,五號至八號風球分別由八號西北、八號西南、八號東北及八號東南四個信號代替。


1964年,一班小學生在徙置大廈的天台上課,練習寫毛筆字。(政府歷史檔案館圖片)


1972年9月1日:升班了 物價齊齊升


1972年9月1日:加風起 書商肥

  

《大公報》報道1972年9月1日,學費、書費、膳費、車費齊漲價,家長好「頭痛」,莘莘學子為學不易。70年代的香港,市民的生活水平及物價如何?


話你知:買齊課本花費多少?


1978年9月2日《大公報》一篇開課雜談提到,當年一名中學生要買齊全套新課本需要250元至300元,小學生也要50、60元。在旺角奶路臣街一帶,成行成市都是買賣舊課本的書攤、書店,舊書一般只是新書四分一或三分一價錢。而當時的校車服務每月收費約50元。



免費教育何時有?


香港在1971年實施免費小學教育,所有官立及資助小學一律免收學費,拒絕送子女入學的家長要罰款,甚至入獄。1978年進一步推展九年免費教育政策。當時還禁止僱主聘請13至14歲童工,「以防止兒童因就業而影響入學機會。」(1977年10月6日《大公報》)



70年代物價人工 Vs 樓價 


資料顯示,70年代初,一般基層市民月薪約數百元,1971年就業人士每月的收入中位數不足1000元。當時的上車盤售價約1至2萬元。到了70年代末,樓價大幅攀升,上車盤價格以10萬元起跳。 


政府檔案處facebook分享1970年代大埔街頭市集的圖片。1974年大埔富善街人頭湧湧,居民忙着買餸。


大學講師人工三千蚊 


1972年,中文大學招聘一位大學講師的薪酬大約是3200元。即當時在大學任教三個月便可做業主了。



一份報紙 一套電影 


1972年一份報紙售兩毫子,1976年時升至三毫。而當年戲院是分前、中、後座,前座的票價是2.4元,中座 3.5元,而後座則是4.7元。


1981年9月1日:首推學生車船優待證


1981年9月1日,《大公報》報道那年的開學日,適齡的中小學生已有逾百萬人。(註:1966年適齡入學人口約有42萬人,當中能就讀公費或私立中學的只有約18萬人。)


1981年學生乘搭車船優待證推出,對象是12歲至25歲全日制學生,手持優待證的學生,可半價乘坐巴士、電車、小輪、地下鐵及火車。《大公報》報道約有50餘萬的學生受惠,報道亦很有服務意識,溫馨提示學生哥申請之餘,還附有查詢熱線。


另外,內文還有「飯盒行情」,十分貼地:「過往三元五角的『飯盒生涯』已難再現,近日一般快餐店、茶餐廳的碟頭飯或學生餐已漲價一至二元不等,飯盒也要四元或四元五角。」

學生手持「 車船優待證」,可半價乘坐巴士、電車、小輪、地下鐵及火車。(網上圖片)


「一卡在手,半價無阻」


70年代之前,九巴中巴有提供學生月票,1981年改為「車船優待證」,由政府資助巴士小輪公司提供學生優惠。1988年,政府修訂計劃,改為向有需要學生發放資助,一年一筆津貼。各公共交通營辦商,因不再獲撥款,陸續取消學生優惠。


地鐵則由1979年通車已有學生優惠。政府取消了「車船優待證」後,地鐵自資保留12至25歲學生車費優惠,向符合條件的學生發出「地鐵學生乘車證」,再發展至現在的「學生身份」個人八達通。


2003年9月1日:340校「沙塵滾滾」開學


2003年9月1日《大公報》報道,政府在1997年起分期推行的校舍改善工程中,參與一至四期改善工程的學校,仍有104間學校未完成工程,另有239間學校列入第五期工程,即全港約有340多間學校要在改善工程未完竣下開課。當時有學校甚至要借用臨時校舍迎接新學年。計劃耗資近三百億港元,涉及超過八百間中小學。



2012年9月3日:跨境生首日返學遲大到


2012年的開學日是9月3日,新學年有一萬七千多名跨境學童由深圳經各個口岸來港上學。《大公報》抓了一個特別的新聞角度,當日落馬洲口岸試行「免下車過關檢查」服務,由於計劃初推,關員檢查速度暫未跟上,令一批跨境幼稚園學童上學遲到近一小時。


除了首日出現少許「甩轆」情況,之後運作大致暢順。推出「免下車過關檢查」為便利跨境學童通關,而且規定「同車、同位、同人」,可避免學童上下車過關時走失,確保安全。



冷知識:9月1日宜開學?


決定開課的日子,原來要「望天打卦」。位於北半球的國家及地區在7月、8月多會遭受颱風侵襲,而且這兩個月氣溫較高,以往校舍多沒有安裝冷氣,因此7月至8月放假避暑,讓學童不用大汗淋漓上課。而9月天氣較好,適合開學。至於南半球新學年的開學日,通常是每年的1月尾至2月初。



相關版面

往期推薦

開學倒計時,嚴防爆疫還需收緊措施


開學了,香港新生趕上大日子


北上港生,執好行李準備出發!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